今天,本市對非法小廣告的專項治理行動“滿月”。記者走訪發現,亂貼現象有所減少,而一些“專貼”場所的情況卻令人扼腕。其中,南三環劉家窯到趙公口僅600多米的路段兩側,竟設置了15處專貼柱、專貼牌,上面“爬”滿了“城市牛皮癬”。
所謂“專貼”,是本市豐臺區正在試點的一種以疏代堵的小廣告治理措施。
然而,在政府重拳出擊之際,專貼柱反倒成了小廣告的“保護傘”,一些高密度設置區域也因此失去了一次“大掃除”的機會。許多市民和網友對此不解:這是治理還是污染?
昨晚7時許,劉家窯橋下鑼鼓聲、卡拉OK聲此起彼伏。西南角地鐵站邊,一根“身穿補丁”的圓柱格外醒目,多名路人在此圍觀,兩名情侶裝扮的年輕男女還不時翻看。
“在這兒找工作,靠譜嗎?”一男子推著自行車經過,撂下了這句話。“上面都是些烏七八糟的東西,靠譜的人誰會去看?”一名倚靠著隔離欄桿的大爺自顧自地嘟囔。
圍觀者瞅了大爺一眼,并未吱聲,轉頭繼續研讀。“不是說要清理小廣告嗎?怎么還這么多?”一位老人搖著扇子上前搭話。“這是用來專貼小廣告的柱子,這樣做是以疏代堵,治理小廣告不容易。”記者插話道。
不承想,解釋卻招來老人更多的不解,“你看看上面都寫些啥,辦證的、KTV招‘公關’的,有正經活兒嗎?這樣的東西怎么還給提供‘陣地’???”
“這種‘陣地’附近還不少呢!”靠著欄桿的大爺挺直了腰,舉手指向橋對面說,“這橋下的幾個角都有這種柱子,往趙公口那邊還有幾個。弄這么多的柱子,小廣告還能少嗎?到底是治理還是污染???”